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口述回忆

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 弥足珍贵的学兵精神

日期:2016-12-13  来源:《陕西的三线建设》 雷 奇  点击:12475

斗转星移,岁月飘逝。1970年支援襄渝铁路已经过去40年了。作为一名当年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三线学兵,我始终难以忘怀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难以忘怀那难以割舍的同学情、战友情、学兵情!

我所在的咸阳学兵24连始建于1970822日,全连共有168人,下设3个排和勤杂班、炊事班等。这是一支优秀的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英雄的连队。在两年零八个月修建襄渝铁路的艰苦岁月里,我们连和咸阳其他学兵连队都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考验。

刚到襄渝铁路工地时,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生产工具,我们连在铁道兵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完成了连队房屋的基本建设,建起几百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子,建起了标准的篮球场,开挖出数亩菜地,自己磨制豆腐,还养了几头肥猪,彻底改变了连队居住生活条件。

在下道坑掘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24连创造了日进度4.72米和连续几个月创造月进度120米的最高记录,被2107工程指挥部通报表扬,并记入铁道兵工程史册。在两年多时间里,完成了1500米桑园隧道下道坑和部分上道坑的施工掘进任务;移动土石约1.4万立方,在悬崖陡壁上修建了一条近600米的简易公路,保障了三线工程物资的输送,并且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产出行,如今这条公路仍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学兵连的身影。下道坑掘进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我们从不退缩;山洪暴发,在瓢泼大雨和汹涌的洪水中抢救施工木材,我们从不畏惧。特别令我难忘的是从1971214日起的那几天,连续的滂沱大雨,肆虐的雨水造成贺家台唯一的饮水泉坍塌。在这危急时刻,又是我们24连接到上级命令紧急出动,在冰冷的雨水中抢修井台。2月的冻雨很快侵透了全身,但大家不畏严寒,连续奋战了数个昼夜,胜利完成了抢修任务,保障了当地百姓和部队生活用水。尽管学兵们累得直不起腰,但大家都觉得上级能交给我们这样的任务,是对我们学兵连应对危机能力的认可,心里仍感到十分自豪。

每当回想起这些艰苦岁月,都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我、指引着我。当时我们在艰苦工作面前的那种忘我精神,在死神和危险面前的那种坦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生活条件下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都体现着不畏艰险、不畏艰苦、不畏困难、甚至不畏流血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那真是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奉献的精神。

如今,每当看到三线建设的相关文字,我总是思绪万千,想起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想起那些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想起在寒冷的冬季,下工归来的战友在寒风中,蜷缩着疲惫的身体颤抖地在室外擦澡的身影;想起连队断粮时,168人仅靠20多斤粮食充饥的情景;想起那些伤残的战友的疤痕;想起战友牺牲的悲壮场景……这一桩桩一件件铁的事实,是我们那段青春的真实写照。

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里,有些人讲究功利,讲究个人利益,认为精神是虚的、政治是空的,尤其认为不要拔高三线精神,以免沾染政治气味等等。我认为,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恰恰缺乏的就是我们学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显得尤为珍贵。作为学兵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掉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要纪念它,传承它,并将它发扬光大。苦不苦、累不累、难不难,想一想那段经历,想一想那些逝去的战友,也就释然了。今天许多靠自己打拼过来的三线战友,今天仍然是强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几位当年伤残的战友,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依靠自己多年的艰苦努力,创下了一份厚重的家业,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学兵精神是学兵战友们两年零八个月艰苦经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将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诚然,当时我们年仅十六、七岁,是抱着美好的理想奔赴三线建设的,并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一场艰苦奋斗的洗礼后,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从不太懂事的青春少年慢慢成熟起来。的确,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很难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它的得与失、苦与甜,人生之路本来就是复杂的,是荆棘和鲜花交织在一起的。然而,正是当学兵的那段经历和生与死的考验,锻炼了我的品格,磨练了我的意志,那些在艰难环境中接受生存训练和苦难磨练的亲身体会,成为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雷奇,1953年生,19708月至19735月在5846团学兵24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后任大秦公司经理、咸阳偏转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