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区三线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专题研究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咸阳地区三线建设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17-11-23  来源:  点击:16933

   

    三线建设,是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196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加强三线建设、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国策,国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是为满足当时备战需要,也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陕西省被国家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并全省迅速铺开。

    咸阳地区三线建设始于1965年7月,1966年大规模展开,70年代末结束。中、省关于三线建设的方针政策下达后,咸阳地区迅速成立了工业建设领导小组三线建设办公室。1969年4月,兰州军区召开了陕、甘、宁、青4省区三线建设座谈会,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抓紧三线建设,随时准备打仗”的精神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对4省区三线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总结,确定了陕西省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此次座谈会后至70年代末,咸阳地区按照会议的总体部署和中省具体要求,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工业企业先后落户咸阳或相继建成投产,为咸阳地区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里程碑;积极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通过这些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尝试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模式,探索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振兴咸阳而努力。

一、迁建、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开启了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里程碑

    1965年下半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后勤部国家建材部、化工部、铁道部、中纺部等20多个部委,兰州军区以及陕西省广播事业局、省粮食厅、省物资总局等单位先后来咸阳选址定点。至1966年6月,国家和陕西省累计在咸阳定点新建、迁建的工业项目达41个,扩建项目14个,基建总投资额达1.7亿元。

    1966年9月,从天津迁来的陕西玻璃纤维厂在兴平七里镇建成投产,该厂属国家建材部企业,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玻璃纤维企业;同月,国家化学工业部西北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在咸阳市区西郊建成,该所是当时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橡胶密封制品的研究单位。1967年7月,由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和天津骨科医疗器械厂合迁组建的西北医疗器械一厂咸阳建成投产是国家医药管理局定点生产牙科设备、手术器械、注射针头的专业厂家,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196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咸阳市任家嘴建成3530厂。随后,军工4390厂、202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建成投产。1970年,国家商业部咸阳粮油机械厂在长陵建成投产。8月,铸字机械厂由上海迁入咸阳市区人民中路。10月,西北医疗设备厂在三原县建成投产,该厂是国家医药管理局直属医用企业,是国家定点生产医用车辆和医用X光机的专业厂家。11月,陶瓷研究设计院由北京迁至咸阳市区,该院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情报信息中心、产品标准化质检中心以及卫生陶瓷热工检测中心。12月,北京轻工业学校迁至咸阳市区,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76年,咸阳地区的工业门类不断增多,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印染等行业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1976年咸阳全部工业企业数达到798个,比1965年增加了492个;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22159万元,比1965年增加了79166万元。这些迁建或新建的重点骨干企业、军工企业、科研单位等,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咸阳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军民融合发展为咸阳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支援襄渝铁路建设构建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

    1、支援襄渝铁路建设为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省襄樊经陕西安康西至重庆,全长895公里。1968年,中央决定投入巨额资金,紧急命令6个师的铁道兵部队修建襄渝铁路,后又调集了川陕三省民工59万多人会战襄渝线,要求在1972年年底完成修建任务。由于陕西地段施工任务艰巨,劳力不足,影响着任务的完成,因此,陕西省特抽调各地青年学生、民兵组织劳力,支援襄渝铁路建设。

1970年8月,铁道兵部队派遣军代表,在从咸阳市的10所中学中招收年龄在十六、七岁的青年学生自愿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学兵。至1971年3月,全区抽调青年学生共1874人(女386人)民兵5705(女706人)人。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这些十几岁的青年学兵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开展了艰苦和高强度的施工任务,迅速成为铁路施工中的生力军,先后参与和承担了白岩隧道、岚河隧道和棕溪大桥、长沙坝车站等数十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任务。1973年年初襄渝铁路部分线路完工。在两年零七个月艰苦的修路过程中,咸阳学兵连、民兵团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居住条件简陋、施工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建设任务,为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建设境内公路、铁路,为发展经济打下基础

    三线建设期间,按照1969年四省三线建设座谈会的要求,咸阳专区还参与完成了0702国防公路、西安北环线国防公路、梅七线铁路、西宝复线等工程建设。构建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3、加强备战工作,为打仗准备

在抓紧三线建设的同时,咸阳还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西省委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一系列战斗动员令,积极开展了备战工作,组织开展了挖防空洞运动,疏散城市人口物资档案,架设通讯线路、野营训练等一系列战备活动。据1970年8月统计,全区共挖掘构筑各种防空工事4956个,长8.92万米,面积11.22万平方米1971年9月,咸阳分区在武功县组织民兵实战演练,武功、兴平5县的民兵独立团共22447人参加了演练。

三、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三线建设期间的大规模建设对咸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批工业企业在咸阳落户、建成和投产,还从上海、北京、天津等老工业基地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设计施工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使咸阳地区的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为咸阳地区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打下基础;开展大规模修筑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基础条件,促进了城乡发展,当时修建的一些公路、铁路及防空设施至今还在使用,为沟通东西南北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经过三线建设期间的大规模建设,使咸阳地区的工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成为行业整体共识,实现从单项技术、单一产业向多领域、跨行业的融合转变,更重要的是对咸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振兴咸阳地方经济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三线建设期间,咸阳工业发展不稳定,总产值增加主要靠国家投资的新建企业,原有的地方工业出现连续多年生产下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部分单位建设布局不合理,虽然多数单位在铁路、公路沿线选址建厂,但部分单位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困难。二是建设浪费比较严重,许多建设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有的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有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方案多变,返工浪费。三是经济效益不佳,由于原材料短缺,使不少设备闲置,有的销路不畅产品积压,有的成本高消耗大,影响了部分工业项目的发展活力

四、继续探索走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道路的实践

咸阳境内主要在三线建设期间建设起来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参军民营企业众多,部省属企业和研究所技术实力雄厚,产品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咸阳市坚持把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作为发展支柱产业、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坚持人才优先,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整合和人才聚合能力,加强技术应用和产业延伸,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广度和深度。通过与“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将市内的存量军工科研成果进行发掘在该平台进行孵化,也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吸收转化该平台的军转民技术拓展产品领域。另一方面对该平台孵化的军民融合项目进行跟踪,吸引电子和材料类项目到咸阳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产业化,从而做大市军民融合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效应。在此基础上努力把咸阳创建成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咸阳市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军工企业比较多的兴平工业集中区(近两年改名为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围绕如何统筹科技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和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应形成产业聚集等进行专题调研。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原华兴航空机轮公),公司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完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表示极大关注,鼓励企业在做好军工科研的同时,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向汽车、高铁、风电等领域制动业务拓展,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技术转移,辐射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形成产品加工配套群,在我市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上做出示范该公司科研人员与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团队联合“碳陶飞机刹车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新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共突破了三大关键技术,形成了5个重大技术发明点,获得了19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在国内属首创。这也是我市首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公司充分利用该项目,延伸产业链,实现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西橡公司成功打造“双西”“德安通”“皇家运输”等多个产品品牌,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巴西等84个国家。

 2017年以来,咸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动军民科技资源互动发展,壮大军民融合科技产业》的精神,推动市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4月27日,咸阳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会上通报了全市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对下一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安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中国兵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202研究所)等6家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咸阳军民融合产业的基础较好,地方政府和园区有好的工作作法与合作经验,同时我们有科研院所、科教人才以及大西安科技资源的优势,在推动军民融合工作中注重经济、技术、人才兼容发展。会议强调,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必然要求,也是咸阳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增长动能的重要抓手。我们一定按照“企业为主,产业联动,合作共赢”的思路抓好重大项目,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5月6日,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十二院)与陕西盛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暨陕西兴平航天农业科技产业博览园签约奠基仪式在咸阳兴平举行。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军民融合促进中心,长期致力于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相关专利的转化推广,此次将航天高新技术落户地方(咸阳兴平),目的是充分发挥航天高科技引领作用,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央企与地方合作的典范。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十三五"期间推进军事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管理办法(试行)》,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探索成就发展。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咸阳将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继续探索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站在深度融合发展的高起点上谋篇布局,着力把军工企业集中的兴平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升级为陕西省军民融合示范工业园区努力打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