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如:从少年红军到民航开拓者的光辉人生-党史人物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张海如:从少年红军到民航开拓者的光辉人生

日期:2025-11-06  来源:  点击:40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无数英雄儿女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在不同的战场上挥洒热血、奉献一生。张海如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枪林弹雨的战场辗转到翱翔长空的飞行英雄,从黄土高原的少年红军成长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拓者,用73年的人生,书写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与奉献精神的壮丽篇章。

从黄土高原走向革命征程

1920年11月,张海如出生在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陆家胡同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旬邑百姓更是深受战乱与苛捐杂税的双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童年的张海如,过早地目睹了世间的苦难,也在心中埋下了反抗不公、追求光明的种子。

1932 年 2 月,陕甘游击队正式组建。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人率领队伍,在子午岭山区辗转征战,先后取得了攻克职田镇、阳坡头伏击、夺取旬邑县城等一系列战斗胜利,让长期受压迫的旬邑穷苦百姓,在黑暗中真切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在马栏转角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并开赴照金,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年仅12岁的张海如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他带领周边几个村的17名穷苦孩子,毅然决然地外出寻找红军队伍,渴望加入革命洪流,为穷苦人民争取翻身解放的机会。幸运的是,他们成功找到了红二十六军,张海如凭借着过人的勇气与决心,被编入少年先锋连,并担任分队长,而此时的少年先锋连连长正是同为旬邑老乡的王有福。

张海如虽年少体弱,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丝毫不逊色于成年战士。他深知,每一次战斗都关系着革命的前途、百姓的希望,因此在王有福的领导下,他每次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勇敢顽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革命战争时期,他跟随队伍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智取张洪镇、攻打合水县城、西华池战役、劳山战斗等数次战斗,也让他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受到了锻炼。

在劳山战斗中,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战斗异常惨烈。张海如所在的先锋营负责突袭敌军侧翼,为大部队突破撕开缺口。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他毫不畏惧,带领队员们利用地形掩护,灵活穿插,一次次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子弹擦着耳边飞过,战友在身边纷纷倒下,他来不及悲痛,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冲锋,最终协助大部队成功击溃敌军。在西华池战役中,他更是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战术配合,带领分队深入敌军腹地,破坏敌军补给线,为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历经无数次的战斗,与张海如一同参军的小战友们相继牺牲,他自己也多次身负重伤,身上的伤疤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最深刻的印记。但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动摇过革命的信念,始终坚守在战斗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一名红军战士的忠诚与担当。

南征北战铸就忠诚军魂

1938年5月,经过战火的洗礼与考验,张海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仅在战斗中奋勇杀敌,还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此后,他的革命生涯迎来了新的阶段,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警卫班长、抗大供给部粮秣员等职务。在抗大期间,他一边刻苦学习军事理论与文化知识,一边尽职尽责地完成警卫与后勤保障工作,为抗大的正常运转与学员的培养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张海如被派往八路军太行军区五分区三十四团,担任三连连长。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与“扫荡”,他带领全连战士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百团大战期间,在保卫黄崖洞的战斗中,他带领三连战士坚守阵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黄崖洞地势险要,是我军重要的兵工厂所在地,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日寇为夺取兵工厂,动用了大量兵力与重型武器,对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张海如沉着指挥,带领战士们利用山洞、战壕等有利地形,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大刀与敌人拼杀,始终牢牢守住阵地,为百团大战的整体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942年5月,部队在转移过程中,在涉县五指山遭遇日寇伏击,大部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危急时刻,张海如主动请缨,带领三连130余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他深知,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但为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他没有丝毫犹豫。战斗打响后,三连战士在五岭山与日寇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战。日寇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向三连阵地发起轮番冲击,阵地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张海如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顽强抵抗,每一个战壕、每一块阵地都成为了与敌人较量的战场。在战斗中,战士们伤亡惨重,大部分壮烈牺牲,但他们始终没有后退一步。最终,在完成掩护大部队成功突围的任务后,张海如与通讯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夜色的掩护下突出重围,幸存下来。这次战斗,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张海如先后担任绥德、赤峰警备司令部参谋,十七旅二团副营长、营长,四十八军一四二师四二五团参谋长等职务,跟随部队转战东北、中南等多个战场,参与了打北票、隆化、锦州、昌黎、朝阳、北镇、三打辽西、杨杖子、锦西、密云、九江、南昌、新丰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1946年攻打隆化时,战斗异常激烈,张海如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但他始终坚守在指挥岗位上,不下火线,继续带领战士们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大振,最终成功攻克隆化,他也因此荣获勇敢奖章,并立大功一次。同年攻打北票时,他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与出色的指挥才能,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合理部署兵力,带领部队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再次立大功一次。1948年攻打北戴河时,他带领部队奋勇作战,表现突出,立三等功二次,并被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从陆军战将到蓝天卫士

1950年9月,为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适应新形势下国防事业的发展需求,张海如被选拔到空军六航校学习飞行技术。从陆军到空军,对于文化基础薄弱、年龄已近三十的张海如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他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了文化低、年龄大等诸多困难,白天认真听理论课,反复练习飞行操作,晚上则挑灯夜读,补习文化知识与航空理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与训练,他熟练掌握了飞行技术,于1951年7月担任空军十八师五十二、五十三飞行团团长,成为了我军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与优秀的空军指挥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海如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朝鲜战场,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飞行团与装备精良的美国空军展开殊死搏斗。空中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每一次起飞都面临着生死考验。但张海如毫不畏惧,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与灵活的战术指挥,带领队员们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在空中击落、击伤多架敌机,有效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他带领的飞行团因表现突出,曾多次受到中朝联合指挥部在全军范围内的通报嘉奖,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8月,张海如被推荐到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学习,进一步系统学习空军指挥与战略战术知识。在学习期间,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指挥水平与战略素养,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四川民航事业奠基

1958年8月,为加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张海如由空军委派,调任中国民航成都管理局飞行副局长,成为了四川民用航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新中国民航事业刚刚起步,基础薄弱、人才匮乏,面临着诸多挑战。张海如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上任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民航事业的建设中。

在民航成都管理局,他分工主管机、航、商、电等主要技术部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搬进机场的办公室居住,以便日夜值班和指挥飞机。当时民航局工作繁忙,从局长到各部门负责人都要轮流24小时值班,张海如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北京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经常在深夜打电话到各管理局查问值班情况,好几次张海如在半夜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安排,确保专机任务顺利执行。每当有夜航训练飞行,他都会亲临现场,在停放在跑道头的指挥车中观察或指挥飞行,以防飞机出现故障,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又按时上班,日夜为民航飞行事业操劳。

张海如十分重视技术力量的培养,他深知人才是民航事业发展的关键。为此,他精心拟订了培训计划,致力于培养飞行机长、副驾驶、随机机械员、飞行报务员、地勤技术员、机械员、调度员、电讯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以扩大民航成都局的技术队伍。在培训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不仅亲自监督培训进度,还经常抽空旁听专业课程。当航空工程师为飞行人员讲授飞机结构学、发动机原理、飞行故障紧急处理措施等课程时,他总是认真听讲,努力熟悉飞机性能,提升自身飞行技术,为团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按照当时的民航飞行条令规定,飞行员转换机型必须先担任副驾驶,由机长带飞一段时间,经上级派员检查鉴定并批准后,才能担任机长。张海如在空军驾驶的是歼击机,调任民航后需要改飞苏制双发动机伊尔-14型和立二型中型客机,两种机型性能与操作方法差异较大。为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飞行副局长,能够亲自驾机飞行,他严格遵守规定,主动担任副驾驶,由飞行大队飞行指导员邓重煌(“两航起义”飞行员)带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邓重煌认为张海如已具备单飞能力,但由于身份层级问题,最终报请苏联专家巴拉罗夫进行飞行鉴定。

鉴定当天,张海如提前安排人员仔细检查飞机,确保无机械故障,并邀请航空工程师担任随机机械员一同飞行。在驾驶舱内,他全神贯注,精准操作,从起飞、空中各项动作完成到降落,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色。苏联专家巴拉罗夫在鉴定结束后,用俄语称赞“同志,很好”,并在飞行鉴定书上写下“可以日夜单飞”的结论。这次鉴定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张海如出色的飞行能力,也为他更好地开展民航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960年夏天的一个午夜,张海如担任机长,驾驶伊尔-14型民航636号客机执行成都到重庆的返航飞行任务。在从重庆返回成都的途中,起飞约10分钟后,随机机械员发现右发动机油压力表指针从正常值跌至0位。危急时刻,张海如沉着冷静,没有立即决定顺桨单飞返航,而是听从机械员的建议,先对调速器进行反复测试。在确认调速器操作正常,且滑油温度表、气缸温度表指数均正常后,他判断是油压力表故障,而非发动机本身出现问题,最终果断决定继续飞行,安全将飞机驶回成都。事后检查发现,果然是油压力表内部零件损坏,这次事件充分展现了他丰富的飞行经验、敏锐的判断能力与沉着的应变能力。

转战机械工业战线

1964年11月,受极“左”路线干扰,张海如调离民航系统,调任四川省机电设备成套局副局长;1973年2月,他又改任四川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尽管离开了热爱的航空事业,投身到全新的机械工业领域,但张海如始终保持着革命热情与敬业精神,迅速转变角色,深入了解机械工业相关业务。在担任四川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期间,他长期负责全省机械工业的供销、经营和基本建设等管理工作。为了推动四川机械工业的发展,他经常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生产情况,了解企业需求,积极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四川机电设备成套得到有效保障,为三线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机械工业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的提升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四川机械系统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爱戴与尊敬。

1983年1月,张海如离职休养,享受正地(厅)级待遇。离休后,他依然保持着老红军、老党员的优良作风,始终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文件精神,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他时刻关注着四川机械工业的发展,经常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由于长期以来辛勤工作、日夜操劳,张海如积劳成疾,于1991年住进干部疗养院。即便在疗养期间,他也没有忘记曾经一同奋斗的战友与同事,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1993年8月5日,在华西医科大学附院住院期间,张海如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73岁。

张海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从少年红军到空军指挥员,从民航开拓者到机械工业建设者,他始终坚定信仰、对党忠诚,始终牢记初心、服务人民,始终不畏艰险、勇于担当。他在战争年代立下的赫赫战功,在建设时期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优良作风,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李小涛  赵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