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陕甘宁边区的黄土沟壑间,马栏雷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张清益以“开义田、办义仓”的实干之举,书写了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初心答卷。他出身贫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始终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面对边区经济封锁与天灾频发的困境,他首创“义仓”制度,组织村民集体开垦“义田”,将收成统一储存,用于防灾备荒、支援抗战,有效缓解了春荒难题,经验被推广至全边区23个县。为降低婴儿高死亡率,他首办“助产妇训练班”,推动边区卫生事业进步,被《解放日报》专题报道,李鼎铭副主席誉其为“文化大进步的起点”。在教育极度匮乏的背景下,他创新提出“一揽子民办学校”模式,通过卖古树筹资、开垦学田、发展村办合作社等方式,实现教育经费自给自足,让雷庄村成为边区文教模范。张清益一生坚守“党员就是人民的伙计”的信念,不求官、不图财、不争名,新中国成立后毅然辞官回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政治本色。他的事迹,是革命年代基层党员扎根群众、守正创新、艰苦奋斗的生动缩影。
八十余年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黄钟大吕,激荡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铿锵回响。从张清益“脚踩泥土”的勤廉实践,到八项规定“以上率下”的制度刚性,二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契合,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变与不变”的历史逻辑:变的是时代任务与治理方式,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与刀刃向内的革命勇气。张清益的事迹,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顺应时代浪潮,做守正创新的弄潮儿。
在1940年代陕甘宁边区面临国民党军事经济封锁、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民生困顿的背景下,张清益的三项创举既紧密呼应边区政府的政策,又以基层实践智慧突破现实困境,体现了政策落实与基层创新的深度融合:首创义仓制度响应边区“防灾备荒”需求和党中央“大生产运动”号召,形成“丰年积粮、荒年借贷”的互助机制;试办助产培训班针对边区政府“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民生政策,通过培训本地助产妇,使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填补了战时专业医疗资源短缺的空白;在边区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按照边区政府提倡的“民办公助”形式办学,创办了“一揽子民办学校”,以农闲授课、生产劳动与识字教育结合的方式,成为边区普及文化教育的重要范式。这些创新举措均以政策导向为根基(如大生产运动、卫生建设、扫盲教育),以群众需求为切口(备荒粮储、妇婴健康、文化扫盲),通过本土化改造(集体生产机制、本地人才培养、灵活教学形式),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微观实践,最终被提炼为全边区的典型经验,实现了政策落地与基层创新的双向赋能。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一要顺应时代浪潮,积极投身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大业之中。同时还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敢于迎难而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做守正创新的弄潮儿。二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中将守正做根基,以党章党规为舵,在反"四风"、树新风上寸步不让,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创新为动力,顺应数字化治理浪潮,运用智慧监督、数据赋能等新手段破解作风顽疾,以"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用"指尖办公""云端服务"提升惠民实效。三要做铁规禁令的捍卫者,坚决抵制歪风邪气,更要做改革攻坚的开拓者,在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创新机制,在厉行节约、服务群众中迭代方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二)扎根群众沃土,做为民服务的躬耕者。
张清益在陕甘宁边区的系列创举,深刻诠释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内核。面对饥荒、医疗落后、文盲遍地的民生困境,他始终以群众需求为行动坐标:为解决“吃饱饭”难题,发动群众集体垦荒建立义仓;为破解妇婴健康困局,组织妇女学习科学接生技术;针对文化贫困,创办民办学校。这些实践无一不证明:只有紧扣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以群众智慧破解群众难题,才能让为民服务真正落地生根。
在张清益为民服务的精神指引下,新时代党员干部更需扎根群众沃土,做为民服务的躬耕者。一要以脚沾泥土的调研筑牢根基,在家长里短中听懂民声,从炕头灶台前摸清堵点,避免“隔空喊话式”决策。二要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待,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家门口的幸福”;同时警惕“指尖留痕”的形式主义,少些“盆景工程”,多些“硬招实招”,像张清益办义仓、建民校一样,用低成本、可持续的“土办法”解决真问题。三要以群众路线激活治理合力,善用村规民约、乡贤能人等本土资源,构建干群共治的“同心圆”。唯有传承张清益“为民谋利不计利”的初心,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解民忧、暖民心的具体行动,方能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书写新时代的“躬耕答卷”。
(三)锤炼务实作风,做担当作为的实干家。
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张清益以“一字一句皆求实”的硬作风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面对部分代表为博关注而虚报粮食产量、夸大生产成绩的现象,他毫不妥协地指出:“我们都是劳动英雄,都是人民的榜样。大家要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在这次大会上,我们一句空话也不要说!”这番质朴却铿锵的发言,既是对“劳动英雄”荣誉的敬畏,更是对“人民至上”初心的坚守。他不仅以务实作风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许,更推动大会将“切忌虚伪夸张”写入劳动英雄公约。这揭示的不仅是个人坦荡的品格,更彰显了共产党人“以实立信”的政治基因。张清益的实践启示后人:务实不是简单的“低头拉车”,而是要在荣誉诱惑与利益纷扰中始终坚守“不慕虚名、不务虚功”的定力,用“说到做到”的硬核担当书写为民答卷。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张清益“反浮夸”精神为镜,将“以实为纲”融入血脉。一要以“挤水分”的魄力重塑政绩观,如张清益在英雄大会上“一句空话也不说”般,对乡村振兴成果不搞“数字造景”,建立“群众满意度+第三方评估”的实绩考核体系,让“注水数据”“材料工程”在阳光下无处遁形。二要以“不避短”的担当破解民生痛点,传承张清益直面饥荒建义仓的求真精神,对教育“双减”推进中的师资短板、医疗分级诊疗中的资源错配、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资金缺口等难题,少用“遮羞式”汇报模板,多用“解剖麻雀”式整改方案,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惠民成绩单。三要以“敢亮剑”的锐气涤荡作风顽疾,如张清益在荣誉面前与浮夸风气坚决斗争般,对“材料出政绩”“数据论英雄”等歪风邪气,既要建立“负面清单”强化制度约束,更需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唯有如此,方能以“吹糠见米”的实效赢得民心,让“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的真理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赶考之路。
(四)永葆清廉本色,做纪律规矩的捍卫者。
张清益用一生诠释了“革命主义”的纯粹底色。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职务晋升的“坦途”,他毅然辞去县供销联社主任职务,选择返乡从互助组长干起,他说:“党员就是人民的伙计,一不求官、二不图财、三不为名”。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始终以“老农民”自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将“三不主义”化为行动准则:面对集体资产不谋私利,面对荣誉表彰不争名次,面对亲属请托不开口子。当有人质疑他“放着官不当却回乡种地”时,他直言:“战争年代谁计较过官位?今天若把‘官帽子’看得比群众饭碗重,还算什么共产党员!”这份扎根泥土的赤子之心,让“清廉”二字褪去了抽象说教,成为“不占集体一粒粮、不拿群众一根线”的具体实践。
新时代党员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当以张清益为精神楷模,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党和人民信赖的纪律规矩捍卫者。一要破除“特权心态”,学习他“辞官归田”的抉择魄力,主动走出“机关大院”的舒适区,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做到“身入更要心至”,以“脚踩田埂沾泥土、手捧账本察民情”的实劲破除形式主义顽疾,让“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成为行动标尺。二要筑牢“防腐堤坝”,传承他公私分明的铁面作风,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严把廉洁关,对“微腐败”“人情网”敢于亮剑,让“阳光村务”成为常态;三要涵养“革命家风”,对标他“三不主义”的行动准则,既要管住自己“八小时外”的社交圈,更要以“不留后门、不开绿灯”的硬气管好亲属子女,通过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开设“家风课堂”等方式,将“公权姓公不姓私”的纪律意识融入日常,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子女婚宴不超标、家属经商不越界”的具体家规。唯有如此,方能让“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纪律规矩,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永恒生命力。
张清益的精神品格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内在的统一性。他的一生是忠诚于党的一生、联系群众的一生、求真务实的一生、勤俭节约一生。他的精神品格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航程。新征程上,唯有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以赤诚之心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让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浩然正气在复兴征程上激荡回响。
(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