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丹心:旬邑人民支前纪事-党史事件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烽火丹心:旬邑人民支前纪事

日期:2025-10-24  来源:  点击:65

走进马栏革命纪念馆,一组名为“峥嵘岁月”的主题雕塑形象生动,农民、战士、妇女与儿童团员紧紧簇拥着关中分区领导,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壮阔史诗。在烽火连天的西北战场,旬邑人民用肩扛、手推、骡马驮等方式,在支前一线书写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生动战歌。

战火中的生死相托

1947年春,胡宗南率25万重兵进犯陕甘宁边区,延安告急。中共中央战略转移后,以张宗逊为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的南线临时指挥部成立,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关中分区,自然成了敌我交锋的前沿,战斗异常惨烈,侦察兵常常一去不返。

危急时刻,旬邑百姓成了部队最坚实的后盾。当年初夏,国民党军队突袭赤水县清塬区,陈家村群众连夜将解放军伤员转移到沟底窑洞,用粗布掩住洞口,每日穿过封锁线送去热粥与草药,直至伤员痊愈归队。6月,敌军7个师围剿南线指挥部,赤水人民为南线指挥部义务传送情报,帮助南线指挥部与敌人巧妙周旋,并成功突出重围。

同年秋,新正县迎来467名西北野战军伤员。面对敌军“清剿”,群众喊出“伤病员是我们的亲人,有我们在就有他们在”的口号,为不能自理的伤病员接屎接尿、洗伤换药,翻山越岭采中草药,遍寻秘方验方为他们医治伤病,宁肯自己吃菜咽糠也把好吃的留给伤病员,使467名伤员无一人掉队,全部重返战场。其中,野人湾村赵宗发一家就收养7名伤员,遇到敌人“清剿”就将伤员逐人背进梢林掩藏,敌人走后再背回家中休养,为伤员洗头、洗脚、洗衣服、换绷带,使7名伤员很快痊愈归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拥军赞歌。

军民共筑的胜利桥梁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攻打旬邑县城,途经赵家洞时被湍急河水阻隔。春寒料峭,河水冰冷刺骨,战士们正准备涉水过河,村民们却扛着木板、凳子甚至自家门板到岸边。“不能让娃们冻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冷水里,青壮年紧随其后,用肩膀顶住摇晃的木板,在激流中架起一座“人桥”。部队踏桥而过时,水花溅湿了村民的衣衫,却暖了战士的心。

这样的鱼水深情,更体现在日常的点滴奉献中。旬邑各村推行“军属代耕制”,有余力的农户轮流为军属耕种,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负责。清塬区一位军属大娘腿脚不便,村民们不仅帮她种好三亩麦田,还将收割的粮食磨成面粉送到家中。“你们保家卫国,家里的事我们包了!”这句朴实的承诺,成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底气。

支前大军的钢铁洪流

解放战争中,旬邑组建了系统化的支前队伍:各区乡都有长短期担架队、运输队。区设大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各队设队长进行领导。青壮年一般编入担架队,以担架副数计数,一户有两个劳力的,出一人编入常年担架队,其余编入短期担架队,每5个担架队员备一副担架。阳坡头区常年保持30副担架、150名队员待命,每5副担架配1头毛驴驮运物资。70头骡马组成的运输队,能在一夜之间将弹药送往前线。清塬区的镢头队更是声名远扬,部队攻下城池后,650名队员立刻跟进,挥镢挖城墙、填壕沟,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

1947年1月,警一旅红三团攻打旬邑县城,清塬区崔治平连夜组织50副担架、150人镢头队支援,抢运50石粮食至甘肃前线;同年秋解放耀县时,200多副担架随部队转战,队员们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硬是用肩膀扛起了300余名伤员进行转移。这一年,旬邑百姓人担畜驮,将120万斤粮食转运至马栏、正宁县刘家店和中部县槐树庄等地,为边区后勤筑起坚固防线。

千里征战的不朽丰碑

1949年,解放大西北的号角吹响。旬邑人民组织起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火线支前大军。其中,新正县350人组成的支前大队,随第一野战军一军三师转战西安、兰州、青海等地,荣获“奋勇前进、积极支前”锦旗。

最动人的篇章,写在解放四川的征途上。500余名旬邑支前队员带着224头驮畜、144副担架,随十八兵团南下。蜀道艰险,山高路陡,队员们的布鞋磨穿了,就用茅草编草鞋;草鞋磨烂了,便赤脚在碎石路上行走,脚底板结出厚厚的茧子。部队打到哪里,担架就跟到哪里,队员们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英勇拼搏,将伤员及时背下火线,得到及时治疗。在十八兵团召开的24县支前评比大会上,旬邑支前大队位列榜首。贺龙同志亲自授予“支前模范”锦旗,并赞誉道:“来自旬邑老区的支前队,忠勇精干,英勇顽强,听从指挥,有正规军的纪律,为解放四川贡献了力量,给我军做出了榜样。”

兵民是胜利之本。历史的长河中,旬邑人民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人民与军队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险滩,没有打不赢的硬仗。这份军民同心的精神,至今仍在马栏山的风中回响,提醒着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永恒的制胜之道。(何飞凡 李小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