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音乐家张寒晖这个名字宛如黑夜中的火炬,照亮无数同胞前行的道路。他创作的《松花江上》,以苍凉悲怆的旋律,倾诉着东北同胞背井离乡的血泪;《军民大生产》则以激昂奋进的节奏,点燃边区军民共克时艰的热血豪情。然而很多人熟知他作为音乐家的身份,却鲜有人知,这位才华横溢的爱国志士,还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发明家,他在马栏发明的“马莲纸”,在抗战时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38年8月,西北大地弥漫着战争的阴霾,张寒晖应东北竞存中学校长车向忱之邀,踏上了教书育人的新征程。彼时,日军飞机的轰鸣声时常划破西安的长空,为了让学生们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求学,同年11月,竞存中学被迫迁至凤翔纸坊街。纸坊街作为关中地区闻名遐迩的造纸村,处处可见“家家纸墙竖,户户碾砣声”的繁忙造纸景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地所造纸张质地粗糙,仅能用于糊窗户、裱顶棚,根本无法满足书写和印刷的需求。
张寒晖自幼便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面对这一难题,他每日都守在房东刘致锡家的纸池旁,专注地观察造纸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探寻新的造纸方法,他还托人辗转从西安、宝鸡等地购回《造纸新法》等珍贵资料,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钻研,常常废寝忘食。经过多次反复尝试不同的工艺和配比,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造出了质地优良的麦草纸,彻底解决了竞存中学师生教学和学习用纸紧缺的燃眉之急。在造纸的过程中,张寒晖还将自己的感悟和对纸工们的敬意融入音乐创作中,创作出了朗朗上口的《纸工歌》。这首歌在当地迅速传唱开来,成为了纸坊街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
1941年,皖南事变的爆发让国内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严峻。由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和迫害,张寒晖在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秘密前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陕西省委安排他在照金的西北剧团辅导和教歌。同年11月,陕西省委机关迁至旬邑县马栏镇,张寒晖一并前往。
来到马栏镇后,省委安排他到建设委员会工作,经济工作并不是张寒晖的强项,但革命需要使他努力为之奋斗。他经常深入关中农场,和农业专家一起研究农业生产问题。他看到,由于敌人的围攻和经济封锁,这里药品奇缺,又传染着伤寒、疟疾、疥疮等疾病,给革命队伍带来很多困难。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张寒晖背着筐上山挖药材,和省委卫生所的医生一起研究治疗发烧、疟疾和湿疹的中药方。他带人先后从山上采回几十种、大约几百斤药材,经过初步加工后,在一间旧窑洞里搭起架子,分门别类放置好。不久,这个窑洞就成了一个收藏丰富的药材库。
当时,关中分区纸张十分缺乏,省委决定派张寒晖到黑牛窝创建纸厂,受领新任务后,张寒晖采用凤翔造纸的经验,办起了关中纸厂。但是马栏当地不产麦子,原料是个问题。一次外出考察时,他惊喜地发现马栏镇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马莲草,这种草纤维紧密坚韧,连牲口都不愿食用,当地农民通常用它来搓绳。张寒晖却从中看到了独特的价值,他立刻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解决边区用纸问题的关键。说干就干,他带着纸厂的人去割马莲草,还发动马栏的机关、团体群众一起收割马莲草交售给纸厂。很快,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的毅力,以马莲草为原料,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成功试制出“马莲纸”。虽然这种纸表面略显粗糙,但它韧性十足、不易破损,非常适合书写和印刷。不久,关中纸厂生产出大批“马莲纸”,大量供应分区和边区各机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马莲纸”的诞生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被广泛应用于书本和报刊的制作,为边区的文化传播和抗战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张寒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音乐和造纸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那个特殊时代无数爱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拼搏的缩影,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李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