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铸剑 薪火传精神 ——兵工科学家吴运铎穿越时空的报国志-党史人物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硝烟中铸剑 薪火传精神 ——兵工科学家吴运铎穿越时空的报国志

日期:2025-07-25  来源:  点击:66

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内,矗立着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吴运铎同志。吴运铎,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兵工事业开拓者”,先后入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最美奋斗者”等。馆内收藏着他生前的亲笔手稿和信件,自制工具与使用过的家具······一件件珍贵的藏品都在讲述着这位兵工英雄“把一切献给党”的光辉一生。

一幅引信图,刻着“钢铁”魂

走进吴运铎纪念馆,一张线条精准、标注规范、字体工整的引信图纸静静地挂在墙上。那是1947年,吴运铎在大连医院的病床上,忍着剧痛,凭借着微弱的视力和仅有的一只手绘制出的仿美M48引信设计图,上面微微颤抖的笔迹却勾勒出了不可动摇的信念:仿制,是为了超越!

彼时,吴运铎作为大连建新公司引信厂厂长,在一次炮弹爆炸的试验中被炸成了重伤,和他一同试验的炮弹厂厂长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因为胸前佩戴的一块怀表挡住了飞来的弹片虽幸免于难,但全身上下布满弹片,三次无任何麻醉措施的手术疼得他几度昏厥。然而,绷带缠绕着他布满伤痕的身体却束缚不住那颗要为前线“造炮弹”的赤子之心,在病房改造成的实验室里,吴运铎在图纸上画下的每一笔都是钢铁般意志对伤痛的反击,是科学家精神在极限困境中的倔强燃烧。一年后,在他的带领下,6万发配装该引信的炮弹从工厂运往前线,轰鸣在解放战场上,更是撕开了敌军的一道道防线。

一本自传书,写尽赤子志

纪念馆深处藏有吴运铎在1953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书中“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的誓言,浸染着岁月痕迹,却字字如钢钉凿入历史。

这誓言的背后是吴运铎身上100余处伤口、20余次手术、嵌于血肉的弹片铸就的信仰证言。1942年,为修复前线急用的炮弹,他冒险从废旧炮弹的雷管中挖取雷汞,突然的爆炸瞬间吞噬了他左手的四根手指,左眼被炸瞎,左腿的膝盖被炸开,滴着血的森森白骨露在外面,脸上更是布满了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弹坑。昏迷15天后,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挣扎着重返工厂。一次次负伤从未摧毁吴运铎献身国防的意志,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的人。”这字字句句都是他为祖国兵工事业奉献一切、九死不悔的注脚。1951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紧握着吴运铎残缺的手称他为“中国的保尔”。

一箱粗陋器,闯出自力路

在纪念馆的一角,一台把手磨得油亮的旧台钻旁,陈列着一箱形态各异的自制工具,这些粗朴的器物,深藏着吴运铎带领新四军兵工事业从无到有的密码。

1941年,吴运铎带领几名技工挺进淮南小朱庄,借了两间草房为厂,利用有限的资源半年内造出30多台土机床,一年后建成年产60万发的子弹厂。在此期间,他成功研制出枪榴筒、枪榴弹、平射炮、迫击炮和各式各样的地雷,让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1944年,面对日军碉堡群,他将平射炮的产量提升至36门,口径由36毫米扩大到42毫米,将敌人的碉堡轰为齑粉。

家中工作室,燃尽未尽火

纪念馆尽头,一个场景还原区令无数参观者驻足、动容:一个破旧的藤椅上,一个枯瘦的身躯深陷其中,桌面上铺着各式各样的文件和图纸,吴运铎手中的笔仍在勾画着装备的草图。

80年代离休后,他将家中一个阁楼改造为工作室坚持进行课题研究。他拖着残躯赴千场报告,嘱托青年“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是永远谦逊!”在生命中的最后关头,仍对身边的人说“假如我能返老还童,假如我有来生来世,我还是会选择中国中产党,永远跟党走,把一切都献给党。”这就是吴运铎对党的庄严承诺,这就是人民兵工对党的忠贞情怀!

当自力更生的坚韧、以身许国的赤诚、九死不悔的探索凝聚于一身,便锻造出民族的“钢铁脊梁”。吴运铎纪念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闪耀着科学家精神最本真的光芒,“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穿过硝烟、跨越时空,将引领着更多共产党人在历史的激流中破浪前行。(吴运铎纪念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