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铁厂 炉火锻脊梁 烈焰写新章-党史事件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关中铁厂 炉火锻脊梁 烈焰写新章

日期:2025-06-18  来源:咸阳日报  点击:185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与军事封锁加剧,包括铁在内的各类战略物资很难进入边区。随着边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制造机器、炮弹、地雷、手榴弹等军用物资需要大量的铸造生铁(灰生铁),铁成为边区最需要、最紧缺的资源。为了解决生铁的需求,一方面从民间收集,甚至把寺庙里的铁钟拆下来熔化使用;另一方面利用边区境内的铁矿资源,建立炼铁工业。1942年秋,关中分区开发本地铁矿资源,在淳耀县衣食村建立铁厂,采用土法炼铁,这是陕甘宁边区建立的第一个炼铁厂。温良贤、张蔚然、杨凤林等一大批关中铁厂的技术干部和工人,以简陋的土法炼铁为基础,在艰苦环境中摸索出一条技术革新之路,书写了边区工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粉金石”到“白坩磁土”:破解耐火材料困局

初创时期的关中铁厂,首要难题是炼铁炉的耐火材料。分区外聘的顾姓工人提出需高价进口“粉金石”,但一块粉金石的价格高达500法币,且难以购得,面对这一困境,技术骨干温良贤提出:“边区有石灰、碎石和磁土,为何不能自制耐火砖?”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初以石英为原料,但制成的耐火砖仅能使用6小时,效率低下。直至1943年3月,杨凤林等人改用白坩磁土烧制耐火砖,不仅省工省时,耐火时间更延长至12小时以上。这一突破彻底摆脱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为炼铁炉的稳定生产奠定了基础。耐火砖的制造工艺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人们总结出“和泥—制模—阴干—装窑—烧制”的标准化流程,并利用杠杆原理缩短换砖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5分钟。尽管早期白坩磁土烧制的耐火砖仍存在问题(部分仅能支撑两天),但这一创新已使关中铁厂迈出了自力更生的关键一步。

一、二号炉的诞生:技术革新推动产量跃升

1944年,关中铁厂迎来技术突破的高峰。杨凤林、张蔚然等人在总结土法炼铁经验的基础上,对炼铁炉进行系统性改造:炉身从3米加高至4米以提升保温性能;风管由泥制改为铁木复合结构,增强耐用性;储铁池由长方形改为圆形,并增设出铁口,使铁水自动流出,效率大幅提升。同年7月,一号炉开炉14天半,产铁7617斤;二号炉更是创下21天半产铁12900斤的纪录,日均产量较此前提升60斤。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技术与群众路线的深度结合。技术团队通过“三分之二木炭配三分之一放烟炭”的燃料配比规律,将产铁率从20%提升至35%。同时,工人张仁寿在实践中优化风箱操作,提出“每分钟拉26下、每次拉三尺”的标准,并改进风管安装角度,使风力分布更均匀,炉温稳定性显著增强。工人们还建立了严格的原料过秤和炼铁日志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张仁寿与“模范班”:群众智慧的集体迸发

张仁寿作为八路军老战士,转业至关中铁厂后展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他带领的“模范班”在炒铁技术上实现突破:过去炼一炉铁需消耗三炉木炭,经其改进后仅需一炉;拉风箱的劳力从三班九人缩减至一班三人。他还发明了“沙盘蓄铁法”,使铁液冷却后杂质减少,熟铁质量大幅提升。1944年10月,他负责的二号炉单次产铁1020斤,熟铁锻造率从50%跃升至75%,每斤熟铁可打造九两多农具,远超外来铁的品质。张仁寿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他提出“边开炉边清渣”的操作法,将清理炉渣的时间从20多个工时压缩至实时处理;用沙土混合木炭末密封砖缝,减少换砖频率。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累计起来却使铁厂成本降低一半,效率倍增。1945年,张仁寿被评为“边区工业甲等英雄”,其经验被推广至整个边区。

从炼铁到自给工业链:边区经济的“造血工程”

关中铁厂的成功,带动了边区自给工业的全面发展。生铁质量的提升使农具制造效率飞跃,每斤生铁可锻造十至十二件耐用农具,极大支援了农业生产。铁厂还衍生出炭、瓷、纸等配套产业:炭井从3口增至6口,月产石炭5万驮;瓷厂利用本地瓷土烧制耐用的碗盆,缓解了日用品短缺;纸厂则以马栏草为原料生产办公用纸,打破了对敌占区的依赖。

边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号召群众“少砍柴多烧炭”“收集破布废纸支援纸厂”,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工业原料的本地化。铁厂产品以低于市价10%的价格优先供应合作社,吸引周边铁匠纷纷采购,形成“边区铁—农具—粮食”的良性循环。至1945年,关中分区基本实现铁器自给,成为陕甘宁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精简机构与制度创新:企业化管理的早期探索

1944年底,关中铁厂开始推行管理改革,非生产人员缩减80%,厂长直接参与一线生产。生产重心从单纯炼铁转向“炼铁—炒铁—翻砂—销售”的全链条整合。技术干部与民间匠人合作,如聘请老铁匠王师改良炒铁炉,将日产量从250斤提升至500斤,熟铁韧性增强,可打造薄刃刀具。工厂还培养出8名炒铁技工,并面向群众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工业技术的普及。这一系列改革,标志着关中铁厂从“生产单位”向“经营实体”的转型。关中铁厂还通过九折优惠吸引合作社采购、与铁匠联合推广产品,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加,更强化了群众对边区工业的认同感。

关中铁厂的历史,是一部共产党人带领群众突破封锁、自主创新的奋斗史。从温良贤“白手起家”的坚韧,到张仁寿“精益求精”的智慧,从一、二号炉的技术革新,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每一步都彰显着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不仅支撑了抗战时期的物资保障,更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康美娜 党英 贺粲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