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胡青山-党史人物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胡青山

日期:2025-06-18  来源:咸阳日报  点击:235

胡青山,191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是驻关中分区警备一旅(关中警备司令部)的一名普通战士,从槐树庄的窑洞到延安的会场,从挥舞镢头的战士到响彻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成为那个时代的鲜亮符号,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胡青山出身贫苦农家,自幼与土地为伴,13岁便能操起三斤半重的镢头务农,成为一名务农的好把式。1935年,他毅然加入红军游击队,投身革命。参加革命后,胡青山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枪射手,他整日与轻机枪为伴,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在一次返乡时,国民党保安队为逼迫他现身,凶残地踢打其父母,扬言“不交人就剿杀全家”。面对威胁,胡青山的父母始终未透露儿子行踪,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

1943年1月,关中分区警一旅与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合并为警一旅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机关驻马栏镇。年初,胡青山所在的警一旅二团接到上级指示,要求除警戒部队外,都要向359旅学习,投入大生产运动,并下达了具体生产任务和指标。胡青山所在的“武昌”部二连奉命进驻荒废百年的槐树庄(今属富县)。这里曾是唐代“米粮川”,却因清末战乱沦为野狼出没的废墟。面对荆棘遍野、窑洞坍塌的困境,胡青山带领战士们住进山崖下的牛圈,白天开荒,夜晚打窑,仅用三天就完成了上级规定一星期的窑洞建设任务。

在开荒拓耕中,胡青山展现出惊人的耐力。当全连因工具短缺每日仅能开垦十几亩地时,他主动请缨,借宽板大镢独自开垦硬地,首日便创下五分地的最高纪录。这一成绩引发全连挑战热潮,“胡青山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不断突破自我,从七分三到一亩二,再到二亩七分,最终以单日开荒五亩的成绩轰动边区,战士们纷纷夸赞:“一头牛一天耕地也没这么多,简直是气死牛。”自此,胡青山“气死牛”的称号开始响彻边区。

在他的影响下,全连开了1100多亩,远超生产任务。贺龙司令员亲临现场,亲眼看到胡青山又好又快开垦土地,当即授予他“劳动英雄”称号,奖励三百元,并号召全军向他学习。

在农业生产中,胡青山同样身先士卒。他不仅超额完成开荒任务,在锄草时,别人一天锄一亩半,他一天锄二亩;在秋收时,上级规定一天割四亩,他一天能割五亩。在春季,上级号召每人自种十五窝南瓜,再种些烟叶、辣椒等作物,有些战士害怕时间不够,不敢多种。胡青山便反驳这些人说:“时间要自己挤就有、不挤就没有。”“上级号召咱种十五窝南瓜,我非种一百窝不可,另外还种别的蔬菜!”有的人以为他在吹牛,而他全然不顾这些质疑,坚持白天开荒,夜晚借月光整地,雨天担粪,最后种植了132窝南瓜。收获的南瓜最小的也有9斤,最大的重达30斤,全连食用三周后仍剩余2000余斤。

1943年底,胡青山所在的警一旅二团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共开荒39832.6亩,比原定计划超352.8亩;收获粮食444.3万斤、蔬菜155.8万斤,均远超计划,实现了“耕二余一”的目标。全团向党中央敬献的大米、肥猪、山珍等礼物,承载着关中军民对党中央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贺龙收到汇报后称赞:“二团干得好!”这份来自槐树庄的丰收喜悦,成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有力武器。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与会劳动英雄180人。其中特等劳动英雄25人中有5人来自关中分区,他们是冯云鹏、田荣贵、张清益、石明德、胡青山。会议期间,胡青山的光芒尤为耀眼,当劳动模范吴满有提出“增产粮食一倍”的挑战时,他不仅积极响应,更创造性地增加“军事训练”条款:“做劳动英雄还不够,打仗时还要做战斗英雄!”这一提议得到吴满有的热烈响应,两人共同将生产竞赛提升到“生产与军事并重”的新高度。

胡青山的英雄故事,是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他以“气死牛”的实干精神,将槐树庄的荒山秃岭变为第二个“南泥湾”,用勤劳的双手在边区的历史上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英雄事迹不仅彰显了关中分区军民的坚韧品格和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成为延安精神的具象化表现,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开荒”路上奋勇前行。(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李小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