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罗工柳在关中的两三年

日期:2025-04-15  来源:  点击:111

罗工柳(1916-2004),广东开平人,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油画教育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木刻《鲁迅像》,油画《地道战》《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等。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内容以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斗争为主,1949年后多作油画,以描绘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1938年,罗工柳从武汉来到延安,进入鲁艺美术系学习,成为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木刻工作团从举办木刻展览到出版木刻画刊、连环画木刻小册子和彩色水印木刻新年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探索木刻民族化、群众化的革命实践中做出了许多尝试。当时的鲁艺学员除了完成学习外,更多的时间被派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工作,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年底,他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开展宣传工作,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从事版画创作。

1942年,回到延安的罗工柳正好赶上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木刻工作团在抗战前方用民间彩色水印办法印制的木刻新年画,在延安进行了展览,引发了关注和好评,肖三找到罗工柳,想到用这种印制方法出版群众画报,效果一定会更好,由于延安当时太困难,这件事就没有办成。

1943年,陕甘宁边区召开了劳动模范大会和生产展览会。鲁艺的艺术家们为展览会画连环画,为大会画劳模像。当时的延安没有绘画颜色,也没有画纸。他们就把土布钉在木框上、刷上胶,用染布的颜料当水彩颜色画,克服困难,描画出英雄形象,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和生产展览会的胜利召开做好服务保障。

从罗工柳先生《点滴回忆》一文中可知,1944年,罗工柳和杨筠夫妇二人一起到关中地区下乡,杨筠在新正县三乡,罗工柳在七乡,都当乡文书。三乡乡长叫杨万有,七乡乡长是张银成,都是刘志丹的老赤卫队员。三乡在原上,离边境较近,靠近国统区。七乡是山区,在后方。1945年,爷台山战斗打响,从抗战前线回到后方的罗工柳又参加了战斗。平时在新正县乡里工作,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地区开劳模大会,就调到地区所在地马栏画画,为劳动模范画像。画新洋片,用土布钉在木框上,画成彩色的大幅连环图画,配上唱词进行演唱,很受群众欢迎,这就叫“拉新洋片”。这种形式,首先是陈叔亮在三边县搞起来的,后来边区各地都采用这个办法,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每年创作新年画。平常没有创作任务,就在乡下深入生活,有工作任务就回到马栏,就这样在关中工作生活了两三年。根据当时在关中报社从事印刷工作的王兴中在《我的印刷情怀》一文中提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了,第二天,马栏街上‘八一剧团’的同志和群众敲锣打鼓扭秧歌,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关中报社将鲁艺来马栏体验生活的罗工柳、杨筠夫妇自己编画的《爷台山战斗胜利》《日本投降》宣传画第一次用红、黄、黑三色套印成功,印了400多份发到各县,许多老百姓都高兴地拿着彩色的宣传画当作年画贴在家中。”

1946年,罗工柳调回延安,结束了在关中地区的生活工作。(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淳化县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