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中国侨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而中国侨联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旬邑县的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一批又一批华侨热血青年离别亲人,从海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与祖国军民一起,同敌人浴血奋战。作为抗战的重要后方,“到延安去”成了无数爱国华侨青年的心愿。随着国内外华侨不断地奔赴边区,为了更好地发挥华侨的作用,加强和团结华侨的力量,边区华侨在不同时期根据局势和需要先后成立了一批华侨组织,而位于旬邑县的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则是陕甘宁边区最早成立的华侨团体组织,为团结广大华侨爱国青年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初期,为培养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1937年11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后来因延安人数骤增,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延安,陕北公学已不能满足办学需要。1938年7月,党中央在素有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之称的关中分区所属新正县看花宫村(今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设立了陕北公学分校,方便爱国青年来边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知识和本领,为尽快融入服务全民族抗日战争大局的需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青年进入陕甘宁边区,为提高这些归国华侨的革命素养,党中央有计划地安排华侨参加各种干部学校的学习。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有几十名华侨学生。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华侨青年200多人,特别是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开办后,由于离西安更近,交通更为便利,生活学习条件也更好一些,很多爱国华侨青年纷纷来到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学习,最多时候达到100余人,他们主要来自菲律宾、暹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华侨青年较多的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设立华侨联谊会,由时任陕北公学分校政治部主任的张然和(又名张国坚)任主任,副主任是泰国华侨朱瘦林,秘书长是新加坡华侨廖冰(女),这是陕甘宁边区成立的第一个华侨团体组织。华侨联谊会主任张然和祖籍福建漳州,是印度尼西亚归侨,1925年回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保卫局白区工作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名资深的革命家。作为陕公旬邑分校的政治部和华侨联谊会主任,他经常为华侨青年学生开展讲座,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在陕北公学这所革命的熔炉里锻炼自己,随时准备上战场杀敌。他还经常请华侨学生吃饭,借此宣传革命和全民族抗战思想,引导很多华侨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华侨学生的引路人,由他出任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的主任是众望所归。在张然和的引导下,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华侨联谊会团结了一大批爱国华侨青年,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涌现出华侨炮兵英雄黄登保,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廖冰,全国政协原委员,侨联顾问李介夫、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许金荣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革命英才。
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增兵关中,在旬邑、淳化一带不断制造摩擦,在旬邑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旬邑事件”。在此情况下,党中央决定陕北公学迁回延安,开赴前线办学。7月陕北公学与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在这一时期宣布解散。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作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成立的第一个华侨组织,虽然其存在时间只有半年之久,但对陕甘宁边区以后的华侨组织的成立起了推动作用。
1939年7月16日,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驻延安办事处在边区政府成立。1940年9月5日,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驻延安办事处发起下,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会议成立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1946年3月12日,延安侨联在延安王家坪大礼堂召开会员大会,大会决定改“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为“延安华侨联合会”。1947年3月,延安侨联随中央撤离延安,1948年移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秋更名为中国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1950年7月8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委会。1956年10月5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自此,中国的侨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小涛)